自古以來人們就使用天然動植物色素作染料對衣物進行染色。靛藍、茜素、五倍子、胭脂紅等是我國古代最早應用的植物和動物染料,F代有機染料工業僅有一百多年的發展歷史。19世紀中葉由于英國等西方工業國家編織工業的發展,需要大量染料,而冶金工業為有機染料的研究和生產提供了條件。1857年,英國的伯琴用煤焦油中的苯制得了有機合成染料苯胺紫并實現了工業化生產,隨后各種染料相繼出現。近20年來,隨著合成纖維的迅速發展,有機染料得到極其廣泛的應用。
所謂有機染料就是能夠溶于水或溶劑中,采用適當的方法,使纖維材料或其它物質染成鮮艷而堅牢顏色的有機化合物。除在紡織行業大量使用外,有機染料還廣泛應用于橡膠制品、塑料、油脂、油墨、墨水、照相材料、印刷、造紙、涂料、醫藥等領域。有機染料在木材加工領域的使用起源于1913年苯胺紫被用于立木染色。六十年代以來,日本在木材染色領域作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德國、意大利等很重視木材染色實用工業技術的開發,形成了自己的專利技術,其產品在我國已有銷售。80年代末我國開始對木材染色技術進行探索。由于染色是增加木材裝飾效果、提高木材附加值的重要手段,木材染色正在受到生產研究領域廣泛關注和重視。
1.木材染色用染料
木材染色是染料與木材發生化學或物理化學結合,使木材具有一定堅牢色澤的加工過程,是提高木材表面質量,改善木材視覺特性和提高木材附加植的重要手段。染料的品種多,結構復雜,木材工業中常用的水溶性有機染料有直接染料、酸性染料、堿性染料和活性染料等。直接染料是一些不經特殊處理就能直接作用于木材上的染料,它與木質纖維素的結合是依靠分子間的范德華力和氫鍵力。酸性染料也稱為陰離子染料,是在酸性介質中對纖維進行有效染色的染料,該類染料含有大量的羧基、羥基或磺酸基。堿性染料也稱陽離子染料,由苯甲烷型、偶氮型、氧雜蒽型等有機堿和酸形成的鹽;钚匀玖戏肿又泻蟹磻曰钚曰,能與木材中的羥基形成共價鍵的有機化合物。
1964年大川勇等用直接染料、酸性染料、堿性染料對木材染色。1978年松田健一對漂白后的木材用分散染料等進行染色。1971年基太村洋子等用各種染料研究木材的染色性,結果表明,酸性染料具較好的滲透性,適宜木材染色。1990年飯田生穗等對58種闊葉材和3種針葉材進行染色試驗,使用21種直接染料、酸性染料、堿性染料和活性染料。1993年劉元發表文章介紹了木材著色劑及其特征。
2.染色方法
木材染色方法有多種,視染色材的用途而定。通常使用的有單板染色、實木染色和立木染色方法等。單板染色工藝因樹種和染料不同差異很大。單板染色就是采用浸漬處理對單板和薄木均勻染色的方法,單板厚度為0.2-1mm。染色后的單板作為人造板貼面材,家具貼面材和人造仿真木材的組坯板。1975年基大村洋子研究了木材單板的染色工藝,發現溫度越高,染色時間越短,90°C2h的浸漬厚度,在50°C時需要24h以上。1989年陳云英等對加拿大楊、椴木和柳桉單板染色方法進行了探索。作者通過對木材上染率和色差的觀測和分析,用酸性大紅GR染料對0.5mm厚泡桐漂白單板進行了染色試驗。實木染色是對方材或原木進行的染色處理,染色材主要用作刨切薄木,或制作高檔家具。由于厚度大,木材長,在常規條件下靠染色液的自身滲透性很難將木材均勻透徹染色,故而1992年添野豐在高溫、高壓、真空等復雜條件下對實木進行染色試驗。立木染色,通常是將新采伐的具有一定活性的木材,其部浸入染色溶液中,靠木材毛細管中有活性的樹液流動帶動染料分子沿樹干上行而染色,1990年飯田生重等對58種闊葉材和3種針葉材進行了立木染色試驗。
3.染色工藝
染色木材用途和染色方式的不同,決定了木材染色工藝的多樣性。1964年大川勇等使用常溫浸漬的方法染木材。由于木材尺寸大,木材內部難以均勻染色,因此他試驗了煮染法。但長時間的蒸煮,會使木材組織發生變化,且染料也有發色不良現象,因此這種方法僅適合于特定的染料或化學藥品染色。于是他開始研究差溫染色法,該法為先將木材加熱,然后將熱木材浸漬到冷染色液中,木材中的受熱空氣和水分膨脹而移出,放入冷染液后,木材內部產生負壓,使染料溶液能夠較順利滲透到木材內部。1966年布村昭夫等采用Cedar Bbrown A1312N(FBY)染料對北海道產材和南洋材進行加壓注入法染色。1992年添野豐采用真空加壓方法進行實木染色。染色在高溫、真空、高壓等復雜條件下完成,處理的木材厚達32mm,真空減壓處理的目的是排除木材中空氣和多余水分。在30°C時減壓時間是,針葉材8-10h,闊葉材12h;減壓壓力為10mmHG。然后針葉材在壓力20hg/cm2時處理6h。闊葉材在壓力30Kg/cm2時處理8h。
|
|
|
|